患者基础病情与诊疗背景
23床患者梁某海,男性,64岁,主因 “反复心肌梗死发作3次,伴胸痛、胸闷半年” 入院。患者病情演进具有明显阶段性加重特征:2025年5月首次出现胸痛、胸闷症状,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冠脉 CTA 检查显示右冠状动脉狭窄92%,当时已植入支架1枚,但症状未获明显缓解;2025年8月28日,患者胸痛、胸闷症状进一步加重,并伴随呼吸困难,确诊二次心梗后再次接受支架植入治疗;9月2 日,患者因胸痛、胸闷加剧且出现窒息感第三次入院,冠脉造影提示左回旋支、左前降支新发心梗,遂于此次手术中各植入支架 1 枚。
尽管三次心梗均接受规范支架治疗,患者术后症状仍持续恶化:前胸及嗓子胀痛明显,后背疼痛逐步加重,日常活动严重受限 —— 仅能在平地上行走数米即出现明显呼吸困难,需立即停下休息。辅助检查结果亦提示病情危重:心电图显示严重心肌缺血改变,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功能下降,EF 值为57%,BNP水平升高,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病人的病情转归与医生预期的支架后立刻好转完全相反,为什么会这样?是哪里出了问题?
罗民教授团队的诊疗干预与效果
针对患者支架术后症状持续不缓解的复杂情况,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主任罗民教授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为其实施 “强化麻醉下胸部微创神经调控手术”。该手术方案的制定,基于团队对患者疼痛与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关联机制的精准判断,突破了传统单纯针对冠脉病变治疗的局限,从神经调控角度为纠正心肌缺血提供新路径。
术后患者病情实现显著改善:前胸、后背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此前持续存在的憋闷、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亦同步消失。截至交班时,心电监护显示生命体征平稳:心率76次/分,血压140/85mmHg,脉搏血氧饱和度99%,呼吸22次/分,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患者目前处于全面监测阶段,未出现术后不良反应。
诊疗案例的深度分析与评论
诊疗思路的创新性与精准性:罗民教授团队此次诊疗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 “心梗后症状持续即单纯归因于冠脉问题” 的传统思维。患者三次支架植入后仍存在严重症状,提示心肌缺血、疼痛以及呼吸困难可能与神经病理性因素引发的神经反射异常相关。团队选择胸部微创神经调控手术,精准针对神经传导通路进行干预,既避免了过度医疗,又为类似复杂病例提供了新的诊疗方向,体现了 “精准医疗” 理念在重症领域的实践落地。
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该案例的成功,也反映出重症患者诊疗中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从前期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到后期疼痛与心功能不全的综合评估,再到神经调控手术的实施,需心内科、疼痛科、麻醉科等多科室的密切配合。罗民教授团队作为疼痛科主导力量,能够与相关科室高效协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是保障手术效果与术后恢复的关键。
对重症患者康复路径的启示:对于多次接受介入治疗仍未缓解症状的重症心梗患者,传统治疗往往面临 “疗效瓶颈”。此次罗民教授团队通过神经调控技术实现病情根本性的逆转,证明在重症诊疗中,需兼顾 “器质性病变治疗” 与 “功能性症状干预”,二者协同才能更全面改善患者预后。这一案例也为后续类似重症患者的诊疗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推动重症医学从 “单一病变治疗” 向 “整体功能康复” 转型。
目前患者病情平稳,后续需持续监测心功能指标与神经调控效果,罗民教授团队将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动态调整治疗与护理方案,确保患者逐步实现全面康复。